久久问医
久久健康网 > 久久问医 > 中医科 > 中医内科 > 一老妇.病寒热往来.用中西药无..

一老妇.病寒热往来.用中西药无..

126a44d     |     浏览9925次     |     提问时间:2009-07-19 18:05:09     |     回答数量: 4个

病情描述:

一老妇.病寒热往来.用中西药无效.现有15天.同事要我同往.我想用达原饮.或蒿芩清胆汤如何.请教高师


病情分析:
0/500
指导意见:
0/500
手机号:     
医生回答专区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冷医师

2009-07-19 18:06:49

病情分析:

你好,除了寒热往来症状,脉象,舌象,大小便,饮食都要了解,如果真是少阳病证,当用小柴胡加减为好.但是寒热往来,与高热寒战也有一点类似,所以,应该首先辨证才考虑用药为妙.

宦医师

2009-07-19 18:13:55

病情分析:

你好!病寒热往来,典型的少阳证,证见往来寒热,胸胁满闷,心烦呕吐,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苔薄黄,脉弦等,你只说啦其中的一个症状.少阳经位于人体半表半里,所以治疗既要透解半表之邪,又要清泄半里之热,还要防邪深入.我建议你可选用小柴胡汤,它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功效主要是和解少阳,扶正祛邪.柴胡25克 黄芩10克 人参15克 炙甘草10克 法半夏10克 生姜3片 大枣9枚 以上药水煎服,日一剂.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黄芩苦寒.以养阴退热为臣.而达原饮主要是为瘟疫初期或疟疾,邪伏膜原而设.蒿芩清胆汤主要是针对少阳湿热痰浊证.

乔医师

2009-07-19 18:14:35

病情分析:

验案一则姚×,女,30岁.初诊:2000年3月7日.近2个月来,每到晚饭前后,总是先则怕冷,而后发高热,再汗出而热退,天天如此,从未间断.曾经先后9次急诊,还在某大医院住过病房,血液,尿液检查,肺部拍片,B超检查,以及血片找疟原虫,均未发现异常,经用各种针药治疗效果不佳,11天后出院,诊断为“发热待查(病毒感染)”.由于住院仍未解决问题,乃转而找中医治疗. 诊察时进一步获悉,患者是在去年12月27日因劳累之后感受寒邪而起病的.是日黄昏之后,突然畏寒怕冷,越1,2个小时,转为但热不寒,自服感冒药,汗出而热退.此后每日按时发作,仍然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体温高达38℃~40℃之间,重则须返医院急诊,经药物治疗后才能热退,但不能控制再发.口干乏力,胃纳不馨,大便干结,脉象濡细,舌苔薄腻微黄,舌质较胖.证属太阳少阳合病,正虚邪恋,以柴桂合剂为主祛其外邪,佐以益气阴,清虚热,调脾胃之剂治之. 柴胡15g,炒子芩12g,炒桂枝6g,生白芍12g,太子参15g,知母20g,?草30g,白薇12g,地骨皮15g,桑叶10g,银翘各15g,郁李仁15g,望江南10g,香谷芽15g,清炙草3g,7帖. 二诊(3月14日):药后恶寒发热大见轻减.现晚上7,8点钟时稍感怕冷后,略有发热,体温在37.5℃左右,继而自行汗出热退.口干减,大便略畅.惟寐则盗汗,脉细濡,舌苔薄腻质略胖,原法酌加敛汗之剂.上方去知母,桑叶,银翘,郁李仁,加石斛15g,五味子5g,糯稻根,煅龙牡,浮小麦各30g,改太子参20g,7帖. 三诊(3月21日):寒热往来基本控制.昨日因劳累之后,下午6,7点钟,略感怕冷,体温37.8℃,至晚上9:30即自行消退.胃纳转馨,大便通调,寐汗亦止.惟睡眠易醒,舌苔薄糙,质略胖,原法酌加养心安神之品. 柴胡12g,炒子芩12g,炒桂枝6g,生白芍12g,?草30g,白薇10g,地骨皮10g,功劳叶15g,糯稻根30g,五味子5g,枣仁30g,朱茯神10g,夜交藤30g,香谷芽15g,清炙草4g,7帖. 四诊(3月28日):寒热往来渐趋平稳,偶有一次感到轻微怕冷,半小时后转热,体温38℃左右,约2小时后自行汗解,纳佳寐可,惟下肢汗多,口略干,大便有时欠畅,舌苔薄腻质偏红,舌体略胖.原法增损.上方去枣仁,茯神,夜交藤,加太子参20g,丹皮9g,望江南10g,郁李仁12g,浮小麦,煅龙牡各30g,7帖. 五诊:(4月4日):上周恶寒发热仅2次,恶寒甚微,身热不高,体温37.2℃~37.3℃,瞬间自行消退,余证均见差可,惟寐梦较多,脉细,舌苔薄腻质略胖,守原法. 柴胡10g,炒子芩10g,炒桂枝5g,赤白芍各12g,太子参15g,?草30g,白薇15g,地骨皮10g,炒白术10g,枣仁24g,朱茯苓12g,五味子5g,煅龙牡各30g,夜交藤30g,望江南10g,香谷芽15g,清炙草3g. 六诊(4月11日):寒热往来,未再出现,纳馨便调,寐亦转安,已开始上班工作.面色略欠荣泽,脉细,舌苔薄腻质略胖.再与调补气血,养阴生津,益心健脾,以恢复增强体能,巩固疗效. 生芪15g,炒白术10g,防风9g,太子参15g,当归10g,赤白芍各12g,生熟地各9g,淮山药15g,朱麦冬15g,朱茯神12g,川石斛15g,淮小麦30g,生首乌15g,炙内金12g,香谷芽15g,柴胡10g,望江南10g,清炙草4g,7帖. 6月上旬随访,患者称:药后寒热未作,一切正常,正在坚持上班. 按:此证寒热往来,发作有时,酷似疟疾,但血片检查未找到疟原虫;而反复发作,又未出现贫血萎黄,肝脾肿大等情况,显然非疟疾作祟.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恶寒发热有汗(自汗),系太阳病中风证;往来寒热,则是少阳病的典型证,故以太阳少阳合病论治,而以柴桂各半法以解外邪主证,同时从其因劳累而诱发及复发加上汗多,口干,大便干结,舌质胖等症状,气阴虚损可见,正虚邪恋,故辅以太子参,川石斛,知母等益养气阴,增生津液顾其本;以其身热较高故再选用?草,嫩白薇,地骨皮,功劳叶,银翘,桑叶,丹皮等以加强清虚热之功.最后病情已完全控制,并较稳定,则取玉屏风合八珍汤意增味以调补气血,养阴生津,宁心安神,健脾和胃,通腑润便.用柴胡,甘草者,意在巩固其清少阳邪热之功而已.

用户回答专区 用户的建议仅供参考

14f******bd

2011-05-31 10:05:54

病情分析:

  中医内科的概念,中医内科与中医外科的区别,中医内科的分类,中医内科的科室,中医内科看的主要是什么病症状,想了解更多的中医内科详情信息点击:http://zhongyi.9939.com/zyzl/zynk/久久健康网为您提供详尽的中医内科常识,或者咨询我们的在线专家进行更具体的问询,同时与线上病友交流中医治疗的经验。祝您健康!

咨询相关专家

宋艺

内科

立即咨询

擅长:内科护理综合

许献光

内科

立即咨询

擅长:心理科综合

贺常见

内科

立即咨询

擅长:内科疾病

推荐图文

免费向万名医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