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问医
久久健康网 > 久久问医 > 传染病科 > 寄生虫 >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8377a8     |     浏览7852次     |     提问时间:2009-07-19 14:40:01     |     回答数量: 11个

病情描述:

患者性别:患者年龄:主要症状: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会有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就是没症状,那就不会去医院,那不是死定了啊?:


病情分析:
0/500
指导意见:
0/500
手机号:     
满意答案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施医师

2009-07-19 14:47:52

病情分析:

骨痛热的另一名词登革热,登革一词由英语Dengue一词翻译而来.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依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登革热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现在归入披盖病毒科黄热病毒属.登革病毒对寒冷的抵抗力强,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不耐酸,不耐醚.用乙醚,紫外线或0.05%福尔马林可以灭活.潜伏期5~8d.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3型.登革热可分为典型登革热,轻型登革热和重型登革热.典型登革热1.发热 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2.全身毒血症状 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并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3.皮疹 于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皮疹持续5--7日.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4.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5.其他 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 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不易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保持皮肤和口腔清洁.二,对症治疗(一)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对出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避免酒精擦浴.(二)维持水电平衡 对于大汗或腹泻者应鼓励患者口服补液(三)有出血倾向者可选用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及K等止血药物.(四)休克病例应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并加用血浆和代血浆(五)脑型病例应及时选用20%甘露醇250~500ml,快速静脉注入

医生回答专区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彭医师

2009-07-19 14:47:23

病情分析:

  诊断和治疗  1.临床表现与分型:登革热潜伏期3―15天,一般5―8天,一般临床表现有发热,畏寒,头痛,全身疼痛,疲乏不适,胃纳差等,主要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迅速高热,三红征(颜面潮红,颈红,胸背红),多样性皮疹,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根据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可分为三型:  (1)典型登革热:突然起病,畏寒,迅速高热(一般24―36小时达39―40℃),少数呈双峰热.头痛,眼球或眶后痛,全身肌肉,骨关节疼痛,腰痛,少数患者出现腹痛.  极度疲乏,纳差.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胸,背皮肤潮红,表浅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或正常.热程通常为3―7日退热,部分病人在四肢,胸背可出现多形性皮疹,少数有出血倾向.  一般发热持续时间短,有轻度头痛及全身痛,皮疹少,无合并症者,可诊为轻型典型登革热.  (2)登革出血热:具有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2―3日后于四肢,面部,腋窝,粘膜可见散在性出血点,迅即融合成瘀斑.病情进展后有鼻衄,牙龈出血,消化道,子宫,阴道,泌尿道等1个以上器官出血.常见肝肿大而极少黄疸,红血球容积增高20%以上,(由于血浆外溢,脱水而造成血液浓缩,浓缩程度越甚者病情越重),血小板低于10万/UL者.  (3)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出血热病人少数在持续发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恶化,出现皮肤变冷,湿润,烦躁不安,嘴唇紫绀,脉搏快而弱,脉压低(脉压差在20毫米汞柱或以下),血压下降甚至不能测出,休克期一般很短,如不及时抢救可于12―24小时内死亡,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预后严重.但如能及时正确处理,渡过危险期后可迅速恢复.  2.诊断依据:在流行季节,来自流行区15天内的患者或在当地感染发病的患者,凡具备登革热一般症状,并符合突然起病,发热24―36小时达高峰,三红征,皮疹,表浅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特点者,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可作出临床诊断.首例(批)病人和新发疫区病人的确诊必须以血清学和病原学作为依据.  登革热病人中凡出现1个器官以上出血,肝肿大,血小板减少(10万/UL以下),血液浓缩者可诊断为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病人如出现休克症状,脉压低或血压低,红血球容积增高者,可诊断为登革休克综合征.  3.鉴别诊断:登革热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在非新疫区和流行区尤易误诊,应注意与流感,伤寒,麻疹,猩红热,暴发型流脑,恙虫病,斑疹伤寒,钩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相鉴别,有脑损害的病人应与病毒性脑炎鉴别.  4.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为对症和支持疗法,应强调病人早期卧床休息,发热以物理降温为主,也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配合中医中药治疗.禁用水杨酸类退热药,以防止引起溶血,胃肠道出血和粒细胞减少.对高热,呕吐,胃纳差者尽可能先口服补液(水份及电解质),如口服无效,可按病情需要,给予静脉补液,但不宜应用高渗糖补液,补液过程应细心观察,注意早期脑水肿症状和警惕输液反应的发生.  治疗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以支持疗法为主,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严重出血病例,考虑发病机制以变态反应为主,可应用较大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并及时使用止血药物如安络血,止血敏,口服云南白药,静脉滴注维生素C,K等,尚须输入新鲜血液或血小板;对严重的胃肠道出血不止可试用胃管输入冰冻盐水,也可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口服治疗.

咨询相关专家

宋艺

内科

立即咨询

擅长:内科护理综合

许献光

内科

立即咨询

擅长:心理科综合

贺常见

内科

立即咨询

擅长:内科疾病

推荐图文

免费向万名医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