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问医
久久健康网 > 久久问医 > 内科 > 消化内科 > 肝硬化 > 持续8年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不全...

持续8年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不全愈不癌变紧急求助!

d1e21a7e     |     浏览9700次     |     提问时间:2009-01-13 17:04:27     |     回答数量: 12个

病情描述:

患者性别:男 患者年龄:67详细病情及咨询目的:本人8年前出现腹痛腹泻现象,当时以为一般的肠胃炎,故按肠胃炎治疗了十多天后无效,后来经检查X光片结果来看,诊断为结肠炎,但经过多次用药只是症状减轻,一直没有全愈,后来每年在4,5月份病症比较严重,用药:①垂体后叶素普通抗菌素, 用过多次无效。 ②口服健脾益肠丸等多种消炎药,无效。本人只发病之时到现在一直没有完全消除症状,后医院医生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致使生活不能正常,行动不便,所以想借此网站求助各位专家,想知道目前国内对此病的最新疗法,或药物,或是你的最新建议,忠心感谢!!我期待回信!!!本次发病及持续的时间:2003年5月发病严重至今未愈目前一般情况:血压正常,精神一般食欲好,睡眠不大正常,因患此病,长期腹泻,腹痛,严重时有便血现象。病史:无药物过敏无家族遗传使以往的诊断和治疗经过及效果:


病情分析:
0/500
指导意见:
0/500
手机号:     
满意答案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辛医师

2009-01-13 17:13:59

病情分析: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结肠炎症性疾病。本病发病机理虽未完全明了,但一般认为与免疫、精神神经、过敏、遗传及非特异性感染等因素有关。本病可分为轻型、重型及暴发型3种。   自诊要点   除少数患者起病急骤外,一般起病缓慢,病情轻重不一。症状以腹泻为主,排出含有血、脓和粘液的粪便,常伴有阵发性结肠痉挛性疼痛,并里急后重,排便后可获缓解。   轻型患者症状较轻微,每日腹泻不足5次。   重型每日腹泻在5次以上,为水泻或血便,腹痛较重有发热症状,热度可超过38.5℃,脉律增速大于90次/分。   暴发型较少见。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腹泻量大,经常便血。体温升高可达40℃,严重者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疾病日久不愈,可出现消瘦、贫血、营养障碍、衰弱等。部分患者有肠道外表现,如结节性红斑、虹膜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小胆管周围炎等。      治疗建议   对于暴发型及病情严重的患者,不宜在家里治疗,应尽快送往附近医院就诊。医生一般会采取药物抗感染的治疗措施,如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会考虑手术治疗。   轻型患者建议采取中医中药治疗,在有经验的医生辨证指导下进行调理,可供选择的中成药有:   (1)属湿热下注型的,宜清利湿热。可服香连丸、香连化滞丸、葛根芩连片等。   (2)属肝旺脾虚型的,宜抑肝扶脾。可服戊己丸、逍遥丸等。   (3)属脾胃虚弱型的,宜补脾健胃。可服参苓白术丸、人参健脾丸、启脾丸、补脾益肠丸等。   (4)脾肾阳虚型的,宜温补脾肾。可服四神丸、脾肾双补丸、附子理中丸等。      注意事项   1.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太过劳累;暴发型、急性发作和严重慢性型患者,应卧床休息。   2.注意衣着,保持冷暖相适;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3.一般应进食柔软、易消化、富有营养和足够热量的食物。宜少量多餐,补充多种维生素。勿食生、冷、油腻及多纤维素的食物;   4.注意食品卫生,避免肠道感染诱发或加重本病。忌烟酒、辛辣食品、牛奶和乳制品。   5.平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解除各种精神压力。   溃疡性结肠炎全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局限于结肠和直肠粘膜,所以又称“特发性直肠结肠炎”。发病原因,与自身免疫因素和遗传因素有关,诱发因素是肠道感染和精神因素。   主要症状为腹泻、便脓血、腹痛和里急后重。起病初期腹泻不太明显,粪便表面附有粘液,继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每日3―10次不等。严重时每天可达10一30次,大便中混有鲜血、粘液和脓液。同时可伴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上腹饱胀,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重症时可见发热、心悸、衰弱、消瘦、贫血、水及电解质大量丢失等。   确诊主要依靠X线钡剂灌肠造影检查及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对诊断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并可取肠粘膜做活组织检查;大便的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可排除细菌性痢疾、寄生虫感染等特异性结肠炎。   发作期间应卧床休息,避免精神刺激,饮食以易消化、少纤维、高营养为主,避免牛奶及乳制品。发作期以流质饮食为主,严重时禁食几日,并于静脉输入营养素,使肠道暂时休息,腹痛腹泻明显,可用少量阿托品、普鲁本辛以止痉止泻。磺胺类药物,如水杨酰偶氮磺胺吡啶对本病有一定疗效,但停药后易复发,并有恶心、呕吐及头痛等副作用。磺胺类无效时,可改用强的松,近期效果好,还可与6―巯基嘌呤或硫唑嘌呤联合使用;对于严重发作、病变范围广泛和发生严重并发症者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中医将本病分为四型:   a. 大肠湿热型:感受湿邪化热或过食辛辣、饮酒,导致湿热内生,蕴结于大肠,影响其传导功能并损伤肠道血络,产生腹痛、泄泻、便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症,以白头翁汤清热燥湿、凉血解毒。   b. 脾肾阳虚型:素体脾肾阳虚,或年老、久病之后,阳气不足,脾失温煦,运化失常,产生泄泻,泄泻多在黎明之前,伴怕冷、腰膝酸软等症,治疗以四神丸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c.肝脾失调型: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气克脾,肝脾失调,引起升降失调,产生胸胁胀闷,食少嗳气,抑郁恼怒时即腹痛腹泻,治疗以痛泄要方抑肝扶脾。   d.脾胃虚弱型:由于素体脾虚,或过度劳累、饮食不节而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常,产生泄泻、疲乏、腹胀、食欲不振,治疗以参苓白术散健脾益胃止泻。      什么叫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结,于1875年首例报道。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医学国际组织委员会,将本病定名为特发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以区别于各种特异性炎症。但由于临床的一致性,目前,国内外学者仍多沿用溃疡性结肠炎这一病名。   本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主要以直肠和结肠的浅表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为主的消化道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侵及到其他部分或全部结肠;病变严重者中,少数可出现10cm以内的“反流性回肠炎”,以侵犯粘膜及粘膜下层为多见,很少累及肌层部位。首先是粘膜浅层的弥漫性炎症改变,广泛性充血,继之水肿、肥厚和脆性增加,多数脓疡形成并融合后可产生浅小溃疡,进而发展为大溃疡,是本病的特点。晚期由于结肠组织增生,使肠壁变厚、变窄,肠管变短。   临床症状表现以粘冻粘液脓血便、腹痛、腹泻或里急后重为主;急性危重病例患者,有全身症状,常合并有肠道外疾病和肝损害、大关节炎、皮肤损伤、心肌病变、多发性口腔溃疡、虹膜睫状体炎及内分泌病证。   本病在统计学方面有重要意义。由于本病病程漫长,其病情轻重不一,常易反复发作。据统计本病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患病率约占40/10万~100/10万;发病率约占3/10万~11.5/1 0 万。在国内目前尚未见精确统计报告数据,但近年来似有增多趋势。临床以20~40岁年龄者多见,男女发病率差别不明显。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哪些因素有关?   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虽有感染、遗传、精神因素及过敏等发病学说,但都不能完全解释本病的全貌。   (1)感染因素:尚未发现任何病毒、细菌或病原虫与本病有何特异性联系。此病急性期临床表现及乙状结肠镜检查,其炎性改变酷似菌痢,但反复大便培养以及结肠粘膜中未证实有细菌或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故多认为细菌感染不是溃疡性结肠炎的直接发病原因。但患者肠道菌落计数却多超过正常人,在有些病员的配偶及病人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中均可检测出淋巴细胞毒素,从大批病例随访中,确实发现有0.5%~8.2%的菌痢患者常常演变为本病。另外动物实验中,若大肠肠道内是无菌的,则往往不能形成溃疡性结肠炎的动物模型。因此也不能排除肠道细菌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   (2)自身免疫因素:近年来最受重视,研究较深入,据研究事实有以下几点支持自身免疫发病原因。①临床常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②体液免疫。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如抗结肠抗体(主要为IgM),其抗原是结肠上皮细胞内的脂多糖,虽然对胎儿等结肠上皮细胞无细胞毒作用,但它能介导抗体依赖性细胞毒细胞,发挥向导作用,使细胞毒细胞杀伤靶细胞――结肠上皮细胞;血清中还可能含有与结肠上皮细胞抗原起交叉反应的抗大肠杆菌O14?型等抗体。另外,血清中还常含有一种(或一些)抑制巨噬细胞移行抑制因子。③细胞免疫。患者的淋巴细胞与正常成人或胎儿结肠上皮细胞共同培养,使结肠上皮受损,说明患者的淋巴细胞已被致敏,出现了细胞毒作用。这种细胞毒作用可由大肠杆菌O14、O19?等的菌体中提出的脂多糖,刺激正常人淋巴细胞、激发K细胞而产生。细胞毒作用对本病是重要的致病作用。④免疫复合物存在。患者结肠固有膜中有IgG、补体C3的F及S表型和纤维蛋白的沉积的免疫复合物,血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很可能是引起肠道外病变的因素。⑤肠壁粘膜局部。常含有大量的IgG细胞,此系T8(抑制性)细胞减少、T?4(辅助性)细胞增多的结果。⑥胸腺器官。免疫器官胸腺常常发生明显增生和肿大,显示淋巴滤泡及上皮细胞B细胞聚集,还可发现有逆病毒颗粒,可以由B细胞诱导传播至其他细胞。⑦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常起到明显的疗效。   综上说明,免疫学因素研究进展较快,虽还不能认识统一化,但已初见成果。感染为直接病因,而后引起自身免疫的致病变原因,已逐渐被广大医务工作者所接受。   (3)过敏因素:尤对食物过敏,如牛乳等。在某些病人中,当从食物中剔除乳类时,可收到显著的治疗效果。另发现本病的肠粘膜对机械性刺激有过敏现象存在;又发现少部分病人空肠中缺乏乳糖酶,当疾病急性发作时,外周血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活跃增生,激素治疗有效;本病患者的肠粘膜中肥大细胞增多,刺激后能释放出大量组织胺物质等,以上现象均提示本病和过敏反应的密切关系。   (4)精神与神经因素:本病患者病情复杂或恶化,每与精神紧张、内心冲突和焦虑不安等情绪变化有关,因此身心因素在本病的起始和发展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目前认识到此为诱因,是一种通过植物神经中介作用而产生的结肠的分泌、血管和运动反应紊乱,每使此病促发或加剧恶化。   (5)溶菌酶学说:溶菌酶是一种溶解粘液的酶,其浓度在溃疡性结肠炎病人中大量增多,而在痊愈时降低,认为此酶在溃疡性结肠炎病人体内过度形成,使结肠失去粘液保护作用,而形成了便于细胞侵袭的局部环境。   (6)遗传因素:欧美的家族发病率和种族间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差别,以及本病与某些HLA的相关性,均支持和遗传因素有关。   综观上述有关因素,任何一种单独存在都不足以致病,也不能使病势急转多变,因此目前认为本病是受到免疫遗传影响的宿主反应及外源性刺激交叉互相作用而发生的多因素疾病。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是如何认识的?   中医无溃疡性结肠炎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应归属于祖国医学中医内科“泄泻”、“痢疾”、“便血”、“肠风”或“脏毒”等范畴。   本病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而与肝肾关系密切。而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内因则与脾虚关系尤为重要。   (1)感受外邪:感邪致泻,主以六淫为患,以暑、湿、寒、热之邪较为多见,其中以湿邪尤为多见。因脾喜燥恶湿,感受湿邪,最易困阻脾土,脾失健运,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机逆乱,传导失司,水谷不分,混杂而下,以致泄泻。故有“湿多成五泄”和“无湿不成泻”之说。另外热邪和寒邪,皆可侵袭肺卫,由表入里,损伤脾胃,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引起泄泻,每多与湿邪相兼而发病。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泻泄源流》篇说:“湿盛而?E2B8? 泄,乃独由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致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原于湿者也。”   (2)饮食不节:食欲无度,饮食过量,停滞不化;或恣食膏粱厚味,辛辣肥腻,湿热内生,蕴结肠胃;或误食生冷不洁之物,均致脾胃损伤,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转输吸收,反停为湿滞,而引起泄泻。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泄泻》中所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3)肝郁脾虚:肝失疏泄,脾气虚弱,或本有食滞,或有湿阻,复因情志不畅,郁思恼怒,则气郁化火,致肝失条达,失于疏泄,横逆乘脾犯胃,脾胃不和,运化失常,而成泄泻。若患者情绪仍郁滞不解,无食滞和湿阻因素,亦可每遇大怒气伤或精神刺激,而发生泄泻。正如《景岳全书·泄泻》篇所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损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肝强脾弱,脾气受伤而然。”   (4)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日久,或劳倦内伤,或久病缠绵不愈,均可导致脾胃虚弱。脾气不足,运化不健,胃纳不香,清浊失和,乃致水反成湿,谷反成滞,湿滞不去,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5)命门火衰:脾之阳气与肾中真阳密切相关,命门之火能助脾胃腐熟水谷,帮助脾胃的消化吸收。若年老体弱或久病之后,损伤肾阳,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则不能温煦脾土,则运化失司,引起泄泻。另外,“肾为胃关”,若肾阳不足,关闭失合,则大便下泄。如《景岳全书·泄泻》篇指出:“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所主,今肾中阴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除以上常见因素外,饮水过多,胃肠不能吸收,水留大肠,亦可引起泄泻。寒热湿滞蕴结胃肠,病久入络,瘀阻络伤,均可导致泄泻便下粘液、脓血。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变化是什么?   溃疡性结肠炎特点在于溃疡形成,但在慢性病程发展中,结肠粘膜只有炎症性改变,而不形成肉眼上可见的溃疡病变,或溃疡愈合只遗留下肉眼上的炎症性病变。不论其有无溃疡,主要病变均

用户回答专区 用户的建议仅供参考

a91******4f

2009-01-13 17:06:46

病情分析:

谢谢医生给我这么多的详细资料~但我确实找不到什么地方结帖.甚感抱歉!再次感谢!!

2c7******70

2011-05-21 15:47:05

病情分析:

  久久健康网消化内科疾病库http://jb.9939.com/dis/139109/为您全方位提供肝硬化的相关资讯:肝硬化的概念,肝硬化的症状,肝硬化腹水,肝硬化的早期症状,肝硬化是否传染,肝硬化的病因,肝硬化的治疗,肝硬化的手术治疗,肝硬化晚期,肝硬化晚期的日常护理,肝硬化失代偿期等等……您还可以现在咨询我们消化内科疾病专家对肝硬化进行更具体的问询。祝您健康!

咨询相关专家

宋艺

内科

立即咨询

擅长:内科护理综合

许献光

内科

立即咨询

擅长:心理科综合

贺常见

内科

立即咨询

擅长:内科疾病

推荐图文

免费向万名医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