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问医
久久健康网 > 久久问医 > 内科 > 消化内科 > 肝硬化 > 中度脂肪肝怎么治疗

中度脂肪肝怎么治疗

6ae2fdd     |     浏览7585次     |     提问时间:2009-01-12 09:45:50     |     回答数量: 3个

病情描述:

肥胖,血脂高,转安酶,胆固醇都高


病情分析:
0/500
指导意见:
0/500
手机号:     
用户回答专区 用户的建议仅供参考

992******fd

2009-01-12 09:46:57

病情分析:

中医治疗脂肪肝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辨证求因、综合施治,能起到很好疗效。  现根据近年中医辨证施治脂肪肝的文献中,对比较集中较多的报道,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1、痰瘀阻络,肝郁气滞  (1)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胸闷不舒、倦怠乏力、善叹息、恶心纳呆、并随情志变化而增减,肝脏肿大或不大,舌质暗红苔薄白腻,脉弦细。  (2)病因病机。由于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痰湿内停,造成脂肪肝的发生。  (3)治疗原则。疏肝理气,化痰祛瘀。  (4)处方用药。“逍遥散”加减:柴胡6克,全当归、赤白芍(各)、枳壳、广郁金、丹参、延胡索、山楂、茯苓各15克,焦白术20克,川楝子、甘草各10克。   胁痛重者,加青、陈皮;气郁化火者,加丹皮、焦山栀;伤阴者,加制首乌、枸杞子。  本方适用于肝炎后脂肪肝、肥胖型脂肪肝的治疗。  2、痰湿内阻,肝郁脾虚  (1)临床表现。右胁胀满,嗳气恶心、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厚白腻。脉濡缓。  (2)病因病机。由于长期嗜食甘肥厚味之品,或情志失调,及某些疾病因素,使脾失健运,湿浊结聚成痰,肝失疏泄,以致痰湿阻于肝络而成本病。  (3)治疗原则。疏肝健脾、祛湿化痰。  (4)处方用药。“家味温胆汤”加减治之:丹参15克,陈皮9克,茯苓12克,制半夏9克,焦山楂12克,蔻仁10克,炒枳壳6克,苍术、白术各12克,厚朴12克,干姜6克,淡吴萸6克。  气郁腹胀者加:枳实、大腹皮,枳壳;纳差者加:神曲、麦芽等。  本方适用于肝炎后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  3、痰瘀痹阻,肝肾亏虚  (1)临床表现。形体稍胖,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胁痛不舒、时有头痛、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夜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2)病因病机。水不涵木,肝失疏泄,血脂失于运化,积于血中则为瘀为痰,痰瘀痹于肝,则为脂肪肝。  (3)治疗原则。滋肾益肝,化痰祛瘀。  (4)处方用药。制首乌15克,制黄精15克,枸杞子12克,仙灵脾12克,知母9克,黄柏12克,泽泻15克,茯苓9克,丹参15克,姜黄9克,桑寄生15克等。  肝郁气滞加:青皮、郁金、川楝子等;痰湿内阻加:青礞石、皂角刺等。  本方适用于肥胖性脂肪肝、肝炎后脂肪肝、糖尿病性脂肪肝等病。  4、痰瘀互结,气滞血瘀  (1)临床表现。素有消渴病、慢性迁延性肝炎,胁下肝肿大、质中拒按,纳减乏力。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2)病因病机。痰湿阻滞,日久气滞血瘀,痰浊、瘀血、痹阻肝络、致右胁刺痛和胀痛。  (3)治疗原则。益气化痰,祛瘀散结为主。   (4)处方用药。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之:党参15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制首乌15克,青、陈皮各9克,延胡索12克,五灵脂12克,生蒲黄15克,莪术12克,姜黄9克,海藻10克,没药12克等。右胁下积块较硬者:加鳖甲10克,穿山甲15克;纳食不馨者:加焦山楂、谷麦芽、神曲等。肝功能不正常者:加垂盆草、五味子等。  本方适用于肝炎后脂肪肝、糖尿病性脂肪肝、肥胖性脂肪肝等,证属气滞血瘀者。孕妇慎用。

fc6******cb

2009-01-12 09:50:46

病情分析:

中医治疗脂肪肝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辨证求因、综合施治,能起到很好疗效。  现根据近年中医辨证施治脂肪肝的文献中,对比较集中较多的报道,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1、痰瘀阻络,肝郁气滞  (1)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胸闷不舒、倦怠乏力、善叹息、恶心纳呆、并随情志变化而增减,肝脏肿大或不大,舌质暗红苔薄白腻,脉弦细。  (2)病因病机。由于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痰湿内停,造成脂肪肝的发生。  (3)治疗原则。疏肝理气,化痰祛瘀。  (4)处方用药。“逍遥散”加减:柴胡6克,全当归、赤白芍(各)、枳壳、广郁金、丹参、延胡索、山楂、茯苓各15克,焦白术20克,川楝子、甘草各10克。   胁痛重者,加青、陈皮;气郁化火者,加丹皮、焦山栀;伤阴者,加制首乌、枸杞子。  本方适用于肝炎后脂肪肝、肥胖型脂肪肝的治疗。  2、痰湿内阻,肝郁脾虚  (1)临床表现。右胁胀满,嗳气恶心、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厚白腻。脉濡缓。  (2)病因病机。由于长期嗜食甘肥厚味之品,或情志失调,及某些疾病因素,使脾失健运,湿浊结聚成痰,肝失疏泄,以致痰湿阻于肝络而成本病。  (3)治疗原则。疏肝健脾、祛湿化痰。  (4)处方用药。“家味温胆汤”加减治之:丹参15克,陈皮9克,茯苓12克,制半夏9克,焦山楂12克,蔻仁10克,炒枳壳6克,苍术、白术各12克,厚朴12克,干姜6克,淡吴萸6克。  气郁腹胀者加:枳实、大腹皮,枳壳;纳差者加:神曲、麦芽等。  本方适用于肝炎后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  3、痰瘀痹阻,肝肾亏虚  (1)临床表现。形体稍胖,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胁痛不舒、时有头痛、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夜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2)病因病机。水不涵木,肝失疏泄,血脂失于运化,积于血中则为瘀为痰,痰瘀痹于肝,则为脂肪肝。  (3)治疗原则。滋肾益肝,化痰祛瘀。  (4)处方用药。制首乌15克,制黄精15克,枸杞子12克,仙灵脾12克,知母9克,黄柏12克,泽泻15克,茯苓9克,丹参15克,姜黄9克,桑寄生15克等。  肝郁气滞加:青皮、郁金、川楝子等;痰湿内阻加:青礞石、皂角刺等。  本方适用于肥胖性脂肪肝、肝炎后脂肪肝、糖尿病性脂肪肝等病。  4、痰瘀互结,气滞血瘀  (1)临床表现。素有消渴病、慢性迁延性肝炎,胁下肝肿大、质中拒按,纳减乏力。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2)病因病机。痰湿阻滞,日久气滞血瘀,痰浊、瘀血、痹阻肝络、致右胁刺痛和胀痛。  (3)治疗原则。益气化痰,祛瘀散结为主。   (4)处方用药。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之:党参15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制首乌15克,青、陈皮各9克,延胡索12克,五灵脂12克,生蒲黄15克,莪术12克,姜黄9克,海藻10克,没药12克等。右胁下积块较硬者:加鳖甲10克,穿山甲15克;纳食不馨者:加焦山楂、谷麦芽、神曲等。肝功能不正常者:加垂盆草、五味子等。  本方适用于肝炎后脂肪肝、糖尿病性脂肪肝、肥胖性脂肪肝等,证属气滞血瘀者。孕妇慎用。

724******b1

2011-05-21 15:33:36

病情分析:

  久久健康网消化内科疾病库http://jb.9939.com/dis/139109/为您全方位提供肝硬化的相关资讯:肝硬化的概念,肝硬化的症状,肝硬化腹水,肝硬化的早期症状,肝硬化是否传染,肝硬化的病因,肝硬化的治疗,肝硬化的手术治疗,肝硬化晚期,肝硬化晚期的日常护理,肝硬化失代偿期等等……您还可以现在咨询我们消化内科疾病专家对肝硬化进行更具体的问询。祝您健康!

咨询相关专家

宋艺

内科

立即咨询

擅长:内科护理综合

许献光

内科

立即咨询

擅长:心理科综合

贺常见

内科

立即咨询

擅长:内科疾病

推荐图文

免费向万名医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