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问医
久久健康网 > 久久问医 > 传染病科 > 传染科 > 伤寒 > 中医知识咨询

中医知识咨询

jcy1618085     |     浏览6431次     |     提问时间:2009-12-04 01:24:56     |     回答数量: 6个

病情描述:

利湿和燥湿有什么区别?在中药药效里看到这两个词,在用药上什么情况用利湿什么情况用燥湿!第一次问题补充:(2008-4-915:24:56)非常感谢楼下的详细回答但太多了难得消化,好象我问的问题没那么复杂吧。说中心点就可以了。有些药是利湿,有些药是燥湿,我只是问利湿和燥湿的性质有何差别,在用药上如何下药而已。请医师看以下药方有没有冲突当归4桑椹3黄氏3莲子3茯苓4红枣5个益母草4丹参4人参4白术4远志4黄连4连翘4郁金4山药4女贞子4甘草4药理为:清热祛湿补中益气健脾滋阴养血泻火舒肝,请医生加减。


病情分析:
0/500
指导意见:
0/500
手机号:     
用户回答专区 用户的建议仅供参考

c32******73

2009-12-04 01:27:47

病情分析:

燥湿是指用辛温或苦燥药物以燥胜湿的一种治法,而利湿是指通利小便排除水湿的一种治法.你开出的处方是治疗什么疾病的啊?小孩子服的吗?量那么小啊.

min******he

2009-12-04 01:28:23

病情分析:

利湿应该主要指湿从下焦去,从小便去如白术泽泻利水渗湿燥湿主要指治疗湿浊内阻,脾胃失和证如苍术厚朴藿香等苦温和芳香药物方我不知道加减因为我还只是一个医学生

f1d******f2

2009-12-04 01:29:05

病情分析:

人参4黄芪3白术4茯苓4山药4莲子3红枣5个当归4丹参4桑椹3郁金4远志4黄连4益母草4连翘4女贞子4甘草4药理为:清热祛湿补中益气健脾滋阴养血泻火舒肝.此方没有冲突,可以使用.

duo******28

2009-12-04 01:30:56

病情分析:

你好内经》“燥胜则干”之旨,指出燥是相对于湿而言,以干为物点,立秋之后,湿气去而燥气来,所以,病多燥,而分热凉:初秋之时,气候尚热,病多燥而热;深秋大凉,则病燥而凉.论燥必兼热凉,方为全面.燥病的辨证,主张从5脏而分辨.这是因为燥气所伤,伤在脏腑,内燥所生,亦在脏腑.凡内伤外感病、湿、燥诸证,虽名目繁多,辨之而不能出乎脏腑之外,故论治湿燥要从5脏分证,实得治湿燥之要妙.通则为利,温收为燥.如桂枝加茯苓为通利.干姜加砂仁为温燥.这些治疗方法,是针对标实而实施的.如寒湿盛的人,可两法并用,一定的时候,治疗到一定时间,如到了某一个节气,出现所谓大便粘,稀,臭,则为排泻了.2.3脾的5味补泻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高士宗云:“苦为火味,故能燥也.”[3  但若单言苦为火味,便以水火相克简单看待苦能燥湿,笔者觉得仍属牵强,我们试以临床实际用药验证之.祛湿药不外乎几类:苦温燥湿、清热燥湿、淡渗利湿、解表化湿、行气化湿.经过分析,上述大致可分为3类:1、苦味类:苦温燥湿、清热燥湿;2、甘淡味类:淡渗利湿;3、辛味类:解表化湿、行气化湿.而其中辛味类实际是通过辛味的发散,达到解表行气之功,化湿实为附属之作用,即起直接祛湿功效只有两类药.但很可惜,淡、涩在内经时代尚不属5味之列,故也无法言明淡味的功效.另外,原文不言利湿而言燥湿,故当用苦药无疑,诸如苍术、白术之苦温,黄连、苦参之苦寒,俱为后世用药之典范.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吴昆云:“脾以温厚冲和为德,故欲缓,病则失其缓矣,宜食甘以缓之.”[6再查张元素之缓用炙甘草,补用人参,泻用黄连.缓与补均为补脾之药,因而可知脾气健运即为缓,反之脾虚产生诸如纳呆、精神不振、体削形槁等就谓之不缓,此时若更加以苦寒之药,必会损伤中阳,脾虚更甚.  2.4肺的5味补泻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张景岳云:“肺主气,行治节之令,气病则上逆于肺,故宜急食苦以泄之.”[1全元起云:“肺气上逆,是其气有余.按肺本下降,今上逆,是本不足而标有余.苦能宣泄以治标.”[2此两注将肺之生理解释得甚详,又因经云“酸苦涌泄为阴”、“阴味出下窍”,故苦能降泄,食苦以降上逆之肺气.张元素在此补充的药是诃子,固然有其个人经验方面的原因,但按当今的观点看,诃子毕竟是泻肺不足而敛肺有余.换另外一例解释更为恰当,《金匮》治肺痈喘不得卧,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方中葶苈为君,为苦辛大寒之物,即宗“苦以泄之”之旨.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张景岳云:“肺应秋,气主收敛,故宜食酸以收之.肺气宜聚不宜散,故酸收为补,辛散为泻.”[1此处张氏收肺用的是白芍,再联系前文泻肝同样是用白芍.一物2用,颇考心思.以笔者愚见,是否当“木火刑金”即肝火犯肺证时,使用白芍尤为适宜?另外,张景岳注释所提“肺气宜聚不宜散”的理论给临床用药以莫大启示.因肺为娇脏,不忍峻攻,尤是体质素虚,肺气不足的患者,在治病同时应注重勿伤肺气,固护卫气,以使气顺流通为念.  但笔者注意到,临床上肺气不固者固然有,但肺气闭郁,聚过于散之病更多.譬如外感之闭肺证,出现喘而胸满,面赤怫郁,无汗发热而恶寒等症状,岂不都是皮毛外闭,肺气不得宣散之征吗?太阳伤寒首方――麻黄汤,方中主药麻黄,味辛麻,故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李时珍称之为:“肺经专药,治肺病多用之”.  然而同为肺之实证,何故一用苦泄,一用辛泻?苦之如葶苈之流,借其降泄之力,专泄肺中水饮及痰火等实邪,使其从小便而出;辛之如麻黄之属,则是凭其宣散之功,达驱散表邪,开通肺郁的目的,化之为汗而解,这便是两者的区别.  2.5肾的5味补泻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吴昆云:“肾者水藏,喜润而恶燥,若燥则失润泽之体,而苦之矣”[6但辛为发散,何以能润?高士宗解释:“辛能开腠理,致在内之津液而通气于外,在下之津液而通气于上,故能润也.”[3此注真令人耳目一新.因为果是水亏肾燥,后世多用甘润育阴之法,皆遵“辛能发散”而将辛药束之高阁,更不闻“辛以润之”之法.历代医家的诸多方论、药解故然也有以“辛以润肾”为论点的,但至今仍难以达成共识.以笔者之愚见,何必大费周章,仲景的肾气丸便是“辛以润肾”的明证.方中附桂2味,虽分量仅占全方的十分之一,但却在方中发挥着不可思议的重要作用.此2味为辛润之物,能引6味直入肾经,调补肾燥;又能驱除阴霾,生化肾气,使小便通利,气化正常.综合全方之力,实能阴阳并调,为补肾第一方.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吴昆云:“肾以寒水为象,坚劲为德也.病则失其坚矣,宜食苦以坚之,盖苦物玄寒,以滋肾也.苦能坚之,故为补,咸能软坚,故谓泻.”[6再查张元素原文,坚用地黄,补用黄柏.其大意便了解了,所谓“坚”,即泻火存阴,火退阴足,使阴阳平衡,则肾自坚.  但肾为人体元阴元阳之藏所,《内经》只言其水亏火炎的一面,尚有阳虚阴盛的一面,若亦循“苦以坚之”就未免过于生搬硬套了.  3小结  5脏5味理论是正确阐释中药归经理论的源头之一,对指导临床灵活遣药制方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试图将张元素的一家之说加以扩展,转变为临床用药的普遍规律.但同时笔者必须承认,中医药学发展到今天,仅凭5味来准确定位药物作用及用于临床是不符合实际的.纵观古今中药文献,毕竟药味相同的药物,其功效应用并不一定相同,有的甚至差异极大.而功效一致的药物,又可能标不同的药味,变化莫测.因此,我们学习应以掌握理论的实质为目的,临床仍因坚持辨证论治为第一要务,而不囿于5脏苦欲而施补泻之法.

乖******

2009-12-04 01:34:55

病情分析:

利湿是指利用利水渗湿迫使水湿运化的治疗方法,燥湿则是指用燥胜则干辛温胜湿治疗方法,在用药上一般是下焦疾患用利湿,中焦疾患或上焦的用燥湿.可以说医无定方,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分析,辨证处理,有时又可能是利燥兼用.至于你提供的处方由于无法辨证和了解病人的虚实情况不好加减,建议找当地有名中医辨证后给予指导为妙.

dbb******bc

2011-05-21 19:31:28

病情分析:

  伤寒的概念,伤寒的病因,伤寒的症状,伤寒的治疗,斑疹伤寒,副伤寒,肠伤寒,伤寒杆菌,伤寒的食疗法,伤寒的中医治疗,治疗伤寒的药物,伤寒的治疗偏方……久久健康网传染科疾病库http://jb.9939.com/dis/140177/为您提供全方位的伤寒治疗指导,您还可以在线咨询我们的传染科专家对伤寒进行更深入的问询,同时您可以与线上好友一起探讨伤寒的治疗心得。祝您健康!

咨询相关专家

宋艺

内科

立即咨询

擅长:内科护理综合

许献光

内科

立即咨询

擅长:心理科综合

贺常见

内科

立即咨询

擅长:内科疾病

推荐图文

免费向万名医提问